半导体行业之汽车芯片专题研究:供需紧张持续,国内厂商机会凸显-中国平安

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14660

1 现状:汽车“三化”提速,芯片应用显著提升

汽车“三化”提速,车载芯片得到广泛应用

随着电动化、网联化和智能化的提速,汽车信息化水平空前提升,芯片应用快速增加。最早,车上的设备全部是机械式的;随着电子工业的发 展,汽车的一些控制系统开始了从机械化到电子化的转换。目前,汽车芯片已经广泛应用在动力系统、车身、座舱、底盘和安全等诸多领域。 而汽车芯片与计算、消费电子芯片不同的是,汽车芯片很少单独亮相,都是内嵌在各大功能单元中,而且多数场合是核心。

汽车芯片种类较为庞杂,主要分四类:一是功能芯片,主要是指MCU(微控制器芯片)和存储器,其中MCU负责具体控制功能的实现,承担 设备内多种数据的处理诊断和运算;二是主控芯片,在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等关键控制器中承担核心处理运算任务的SoC,内部集成了CPU、 GPU、NPU、ISP等一系列运算单元;三是功率半导体,主要是IGBTs和MOSFETs;四是传感器芯片,包括导航、CIS和雷达等。

车规级芯片开发、认证和导入测试周期长,上车门槛高

相比于消费级芯片,车规级芯片验证周期较长(3-5年),进入 Tier1或车厂需要进行严苛的认证工作。认证工作主要有两项:1) 北美汽车产业所推的AEC-Q100(IC);2)符合零失效(Zero Defect)的供应链品质管理标准ISO/TS 16949 规范。 整体来看,汽车芯片主要关注三个方面:1)可靠性要求,相关标 准包括AEC-Q100、 IATF 16949规范、各国法规及车厂要求等;2) 设计寿命,20年以上;3)高安全性要求,包括功能安全国际标准 ISO 26262、ISO 21448预期功能安全、ISO21434等。

汽车功能芯片以成熟工艺为主,主控芯片在持续追求高端制程

不同汽车芯片对工艺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。1)功能芯片主要是依靠成熟制程。汽车芯片由于不受空间限制,高集成度的要求并不是非常紧迫, 而且主要功能芯片用在发电机、底盘、安全等低算力领域,安全性、可靠性和低成本成为主要考虑因素,成熟工艺正好符合此类芯片的需求。 因此,我们看到,汽车上大部分所需芯片的制造技术是 15 年前或更早的。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,芯片行业在 2000年之后开始使用300 毫米晶圆, 但大部分旧的200 毫米的生产线仍在继续使用。2)主控芯片持续向高端制程迈进。近年来,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,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对高 算力的急迫需求,正在推动着汽车算力平台制程向7纳米及以下延伸。

汽车芯片以Tier2的身份参与市场,与Tier1和主机厂关系牢固

汽车芯片厂商一般作为Tier2(二级供应商)参与整个汽车供应链,传统芯片(功能芯片)厂商竞争格局相对稳定,英飞凌、恩智浦、瑞萨、 意法半导体、TI等公司位居市场前列,在MCU、功率半导体、传感器等细分赛道上,都有着自己的专长,与Tier1(一级供应商)形成了牢固 的供应关系。 近年来,随着自动驾驶对算力要求的提升,大算力尤其是AI芯片需求上升,智能计算、消费级赛道的玩家开始进入该领域,我国一些创业企 业在该领域也有了一席之地。

汽车芯片占全球半导体应用的12%,MCU和模拟电路等占比居前

整体规模看,汽车芯片占整个集成电路市场的10%上下。据SIA数据显示,2020年汽车芯片收入规模达到501亿美元,同比下降0.3%,占整个 芯片市场的比重为12%。从产品结构上看,MCU、模拟电路占比居前。据ICVTank数据显示,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中,MCU占比达到30%, 模拟电路占29%,传感器约为17%,逻辑电路占10%,分立器件和存储器市场份额均为7%。市场格局变化不大。英飞凌在收购了Cypress之 后,稳居市场第一位,公司在功率半导体、MCU等方面处在领先地位;恩智浦和瑞萨竞争力较强,其中瑞萨在MCU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。

重要单品

MCU是功能芯片的主角,新能源汽车中应用明显增多

MCU是把中央处理器、存储、定时器、输入输出接口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上的微控制单元,也称单片机。MCU主要用于自动控制的产品和设 备,可应用于工业、汽车、通讯与计算机、消费类电子领域。其中,汽车是MCU最大的应用领域,传统汽车单车会平均用到70个左右,而 新能源汽车则需要用到300多个,应用领域包括ADAS、车身、底盘及安全、信息娱乐、动力系统等,几乎无处不在。

汽车MCU将延续较快增长,市场格局固化且难以改变

汽车MCU将延续较快增长。IC Insights统计数据显示,2020年全球车用MCU市场规模为62亿美元。2021年,汽车MCU需求旺盛,预计市场规 模大幅增长23%,达到76.1亿美元;2025年,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近120亿美元,对应2021-2025年复合平均增速为14.1%,该复合增速明显高 于未来三年整体MCU市场的增速8%。

车载MCU群雄割据的局面在持续。瑞萨、恩智浦和英飞凌市场领先,德州仪器、微芯科技、意法半导体等也有比较强的竞争力,这些厂商 与车厂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关系,新进入者难度较大,国内市场也基本为国际龙头大厂占据。不同厂商的产品难以相互替代,很大一部分原 因是,MCU产品架构具有独特性,找到第二家产品进行替换的可能性不大,这也给整个产业链带来了潜在的风险。(报告来源:未来智库)

2 缺芯复盘:供应链先天不足是主因,疫情冲击等火上浇油

复盘|2020年以来汽车“芯片荒”席卷全球,车企减产严重

2020年下半年以来市场上出现了“芯片荒”,汽车芯片受到的影响最大,车企不得不 大规模削减产量。大众、通用、福特、本田、丰田等一线厂商也因缺芯,出现了不 同程度的减产甚至停产,不少汽车企业均未完成年度销量目标。 根据AFS统计,2021年,由于芯片短缺,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1020万辆。其 中,亚洲车厂受到的影响最大,除了中国减产接近两百万辆之外,亚洲其他地区减 产也达到了174万辆;北美和欧洲同样也大规模削减了产量。

诱因|供应链先天不足、“天灾”、“人祸”等引发汽车缺芯潮

2020年下半年开始并影响至今的汽车缺芯潮,已经在2021年带来了超过千万 辆的汽车产量的损失,2022年1季度,相关影响还在延续。 一方面,汽车行业供应链固有的缺陷在放大,车厂对汽车市场需求判断存在 偏差;另一方面,汽车芯片生产的产能本来紧张,加上消费电子等方面的挤 压,留给汽车芯片的产能十分有限,而且短期新增产能的可能性不大。

复盘|车载芯片产能投资保守,难以响应突发需求增长

全球汽车芯片产能投资相对保守。如前所述,车载芯片占全球半导体市场总销售额比例在10%上下,占比不高。以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台积电 为例,车载芯片业务占其业务总比例基本不超过5%。而且,车载芯片毛利率相较于消费电子而言较低,且技术要求严格,代工厂商在该领域 意愿不足。

需求端也出现了误判。2020年以前,汽车市场低迷,车厂和Tier1对芯片需求预期非常低,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恢复,供需矛盾开始凸 显。按照IC Insights的预计,2021年全球汽车芯片的出货量达到524亿颗,同比增长近30%,相比前几年的低迷,可谓是大超预期。

复盘|消费电子芯片需求增长快速,对汽车电子产能挤压明显

疫情蔓延以来,远程办公、线上教育等线上化应用开始普及,消费者对个人计算机、服务器等IT产品和基础设施的需求明显扩大,消费电 子等芯片市场的增长抢占了部分汽车芯片产能。麦肯锡发布的报告显示,5G等应用由于需要大量与汽车芯片制程类似的射频芯片(40- 90nm工艺),挤占了汽车芯片的排产,使得本来捉襟见肘的汽车芯片产能更加紧张。

复盘|芯片厂商轻制造化严重,对台积电等过度依赖加剧了芯片短缺

从缺芯的类别看,在早期只是ESP、VCU、TCU等控制类系统的芯片供应短缺,而随着疫情的发酵和芯片市场的炒作,到2021年第三季度的 后期,连收音机、车载中控屏、汽车灯具等传统部件都开始出现缺芯。 近年来,芯片厂商开始轻制造化,尤其是AI芯片、汽车MCU,绝大多数都开始选择代工模式。结果是这些芯片对台积电等代工厂的产线依 赖严重。其中,台积电生产的汽车MCU已占据约70%的市场份额。2020年底以来,台积电排产的重点是计算芯片。汽车芯片需求大幅上升 之后,台积电等厂商也很难实现转产,其他代工厂由于车规级芯片认证问题很难切进去,新建产能“远水难救近火”。

3 趋势:供需偏紧格局将持续,国内厂商市场机遇显现

2022年行业依然受到“缺芯”困扰,减产问题依然存在

2022年,疫情和地缘冲突依然存在,汽车芯片自身产能不足的问题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缓解,1季度的供给形势依然严峻。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数据显示,2022年2月份全球芯片平均交货期延长到了半年以上,创出新高。 参照2019年,芯片正常交付期为6至9周。除了正常需求增长之外,车厂、Tier1为了避免2021年初错判需求的问题,甚至出现了“双重订购”等 问题,使得产能更为紧张。AFS预计,2022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将达到76.77万辆,约占去年全球汽车累计减产量的7.5%。

结构性缺货将持续,模拟芯片可能成为2023年缺芯重点

2022年以来,以前缺的芯片缺的更为严重。2022年2月,MCU平均交货期为35.7周(250天),超过了8个月,是市场最为短缺的芯片;其次 就是电源芯片,平均交付期也较上月上升了1.5周。

电源芯片、调制解调器等汽车模拟芯片可能是新的“短缺点”。根据IHS Markit 的分析,继2021年的MCU之后,模拟芯片很可能成为未来 三年汽车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。在模拟IC领域,制程要求不高,多采用IDM模式,但周期性比较明显,厂商投资扩产意愿也不高,前几年 资本支出一直在下降,存在短缺隐患,供需矛盾可能在后续爆发出来。

车厂、Tier1预期相对乐观,但短期内减产不可避免

第三方机构、车厂和Tier1对芯片市场预期相对乐观,最晚2022年年底前会得到缓解,小幅度缺芯会成为常态。2022年年初,工信部装备司、 中汽协相关人员均表示,2022年年内缺芯会逐渐缓解;雷诺首席执行官德·梅奥表示缺芯在2022年仍将持续,预计二季度达到顶峰;博世总 裁也表示芯片短缺最快在今年7月左右会出现缓解。

从实际的运营情况看,主要车厂通过减产、结构优化等手段来应对“缺芯”。2022年1季度,福特汽车、大众、丰田、本田、日产等车企均 有过减产或停产的计划。其中福特就对美国、墨西哥和加拿大的8家工厂采取临时停产或减产措施;部分车厂如长城等采取了结构优化措 施,暂停了中低端车型的接单,以保证高端车型的供应。

代工厂和芯片厂商均在扩张产能,但释放需要等到2023年

主流芯片制造商均大幅扩产,预计可以提升中长期的供应能力,短期压力仍难以缓解。台积电、英飞凌、英特尔、格芯等厂商,均宣布了各自 的扩产或者向汽车芯片产能调配的计划。但是由于车载芯片产能建设,到生产、上车周期很长,现在扩产的产能也只能在2023年之后才能释放 出来。面对着新能源车如此大幅增长的芯片需求,供给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。 除了芯片制造商和代工厂之外,车厂和Tier1也在主导提升重点半导体的产能。类似于博世以及大车厂(福特等),已经开始选择自建产能,或 者和代工厂合作,研发和生产汽车芯片,解决后续供应问题,但同样需要时间。此外,产能的投放,也意味着更多的人才的需求,这也非短时 间能够解决的。(报告来源:未来智库)

趋势|汽车芯片供应链将重塑,芯片厂与车厂合作更紧密

经过缺芯的“教育”之后,车厂开始尝试改变传统的供应链合作模式,不完全依托以前的Tier1去维系与芯片厂商的关系,开始选择与芯片厂 寻求直接合作,以保证芯片的供应,甚至还出现部分车厂直接要启动芯片投资和研发的计划。2021年以来,宝马、福特、Stellantis NV和通用 等,都在优化芯片供应链方面,做了主动尝试。 我们预计,未来将会有更多的OEM厂商,选择与芯片厂商直接合作,共同研发设计、制造和封装芯片,提高对整个芯片产业链的掌控能 力。

4 投资分析

随着汽车“三化”的提速,汽车芯片需求快速上升,但受制于产能、供应链扰动和疫情蔓延等因素影响,2022年供给依然处于短缺状 态,缺芯范围还可能从以前的MCU,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到模拟芯片。从时点上看,预计2022年下半年会有所缓解,但供应偏紧的局面会延续到 2023年。在此背景下,国内车厂开始寻求多供应商策略,国产汽车芯片厂商也面临着市场机遇,有希望实现点状突破,包括车载功率半导体、 MCU、座舱和自动驾驶SoC等。

上一篇: 下一篇:

相关推荐

  • 连接器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品牌

    249

    连接器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电子和通信技术的进步,也预示着未来电子设备对连接器的需求将继续推动技术创新。 目前,连接器市场上有许多国际知名品牌,这些品牌在不同的应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国际连接器品牌及其简单介绍

    查看全文
  • 电子连接线基本知识

    1583

    以汽车线束对材料的要求为例:包括其电气性能、材料散发性、耐温性等等,都比一般的线束要求要高,因为汽车线束涉及到人身安全,所以在材料安全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。

    查看全文
  • 前十大晶圆代工业者排名公布

    784

   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,随着终端及IC客户库存陆续消化至较为健康的水位,及下半年iPhone、Android阵营推出新机等有利因素,带动第三季智能手机、笔电相关零部件急单涌现,但高通胀风险仍在,短期市况依旧不明朗,故此波备货仅以急单方式进行。此外,台积电(TSMC)、三星(Samsung)3nm高价制程贡献营收亦对产值带来正面效益,带动2023年第三季前十大晶圆代工业者产值为282.9亿美元,环比增长7.9%。

    查看全文

您好!请登录

点击取消回复
    展开更多
    1
    您有新消息,点击联系!